如何分享呢
2023
三月
05
【问问神父】267 |当办告解成为一种例行公事,我该当如何?
问题:真理文化的家人们好,俺们堂区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当临近大瞻礼或是特殊的礼仪节期,本堂神父都会提醒教友们办告解。现在是四旬期,神父提醒要悔改做补赎,鼓励教友们办告解洗净灵魂。俺在反省的时候,发现自己所犯的罪过总是那么几样,真是“大罪不犯,小罪不断”。这么长时间了,在灵性生命上没什么进步,反而越来越发现对待办告解就像是例行公事一样。唉!在这种情况下,俺应当如何做呢?
方济神父:
那说到告解圣事,《要理问答》#238问:“告解要紧不要紧?”答:“最要紧,若不肯告解,大罪不得赦”。实际上,每一次借着办告解,信友能得到灵魂上罪过的赦免,恢复那些因大罪而失落的功劳,能继续得享天堂永福的权利,而且勤办告解也可以使人的灵魂更洁净,能加增圣宠,圣化人灵,不仅使人有能力修更成全的德行,也常使人的灵魂常处于妥当、平安的状态,避免因突如其来的死亡给灵魂带来的危险。那么,这里说的勤办告解指的是每月一次告解,若可以的话,每两个星期一次告解。圣比约神父更是鼓励那些希望在圣德上突飞猛进的信友们每星期都办一次告解。
在日常生活中,信友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好像每次办告解告的都是一样的罪过,就像这位听众在问题中所提到的:所犯的罪过总是那么几样,大罪不犯,小罪不断,甚至对待告解圣事的态度也慢慢地变成像是在例行公事、机械式地办告解。
那对此,在这里分享以下四个方面:1.注重省察和痛悔;2.避免笼统、概括性地告罪;3.对于小罪也要连根拔除;4.深挖罪过背后的动机和特性。
注重省察和痛悔
“省察”就像是用加了过滤网的筛子把自从上次妥当告解以来的思、言、行为通过筛选,查看一遍。这样,越是缜密的心思,就越能过滤干净,不仅包括把那些严重的罪过(大块的石头),就连小罪和尚不能称之为罪过的过失(微小的杂质)也可以被过滤出来。一个越是圣善的灵魂,在省察上的心思就越细腻。一个人若想要拥有这种在省察上的细腻,需要培养收敛心神的能力。一方面,他要在平日里就锻炼着谨守三司五官(三司:记忆、理智、意志;五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培养内心的那一份宁静。另一方面,人在真正做省察的时候,要祈求天主圣神的光照,不怀着走马观花的态度,而要勉励自己用心地去查看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真正的痛悔和改过之心,避免机械式的告解。此外,这种悔改之心决不是仅仅在去办告解前的几分钟简单地省察之后,就能立即有的。平日里,人就要尝试着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若发觉自己有错时,及时真心认错并请求原谅,立志改过,避免再得罪对方。同时,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甚至每天在天主前操练省察神工。
避免笼统、概括性地告罪
我们对于需要告解的罪过,不管是严重的大罪,或是如何细微的小罪,都要真心痛悔,更要决意定改。许多人在告解小罪方面,很多时候会流于俗套,变成了例行公事,既无所谓痛悔,也无所谓定改,以致于他们在某些小罪上告了再犯,犯了再告。这些罪过不仅成了他们灵魂上一辈子的累赘,而且也使他们因此失去了无数恩典。机械式的告解缺乏真诚的悔改。在此类告解中,人体会不到回归天主的喜乐,而且告解后的生活依然是没有什么改变的。
为了能够彻底地改过小罪,教会里的一位圣师——圣方济各撒肋爵——就劝告信友们:在告解的时候不要只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很笼统、很概括性的话。因为对于这样的话并不能帮助听告解的神父了解告罪人目前所处的实际情形,仍然一头雾水,不得而知。圣撒肋爵在所写的《虔诚生活导论》(又译《成圣捷径》一书里举例子,比如说:我在爱天主方面没有足够的热切;我在对待他人时没有足够的诚恳;我对待家人和亲人时,没有本应该的大方;在领圣体时没有表现得像别人一样恭敬,等等。像这样诸如此类的话就是笼统、概括性的话。
圣撒肋爵鼓励信友应当想出一个告明的切实理由来,然后诚实坦白地说明要告的罪过。比如,若“我”告解说自己没有大方地去关爱他人,可能是“我”曾遇见了一位急需救济的穷人。本来“我”很容易,也有能力救助这位穷人的急难,安慰帮助他。但是“我”却没有那样去做。那么,在告明时“我”就可以说:我遇见一个急需救助的穷人,本来能够帮助他,我却没有帮助。这是由于我的心硬,或是出于对穷人的轻视。又比如说,“我”认识到自己在爱天主方面没有足够的热切。那在告解时,“我”可以说,“我” 曾忽视了祈祷应保持的姿态,从而导致自己分心,没有表现出对天主的恭敬,等等。总之来说,告明时应当注重老实、清楚,避免过于空泛和笼统。
对于小罪也要连根拔除
《要理问答》#240上问:“在告解的时候该告什么罪?”答:“领洗后所犯的大罪,凡未经告解赦过的,都该告;如果没有大罪,仅告小罪,或重告已经告解赦过大罪,也有大益处。”在告解的时候,本来小罪不须告得太详细。而且严格地讲,对于小罪,甚至连告明的义务也不存在。小罪在告解以外也可以得到赦免。但是,谁若想要在修德上有很大的进步,或者说成圣的愿望,那就必须也要把常犯小罪的根苗清除干净。所以,在告解时告明一切小罪也有很大的必要。
对于经常犯下的小罪,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在每次告解时说出犯罪的动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本上连根拔除此类罪过。比如,如果“我”省察到自己有撒谎的诱惑,也经常犯撒谎的罪过,那么“我”就可以试着去查看自己撒谎的动机是什么。是出于满足自己喜欢炫耀的虚荣心,或者是出于喜欢嘲弄他人的习惯,又或者是自身在性格上的一种习性,等等。所以,我们在省察时要看到犯这些罪过背后的原因,并在告明时说明这些罪过的原因,以及由此罪过生发出来的结果。比如说,关于分心:“我”由于没有好好地做准备,因为想着当天要做的事情而引发了祈祷分心;关于说谎,“我”因为怕老板责备,于是就说了谎话;关于嫉妒:“我”因为只顾及到自己的情面,而批评了别人,只为显示自己比别人强,出于嫉妒而贬斥他人做的好事,说了风凉话,等等。
所以,我们不但要查看这些毛病的本身,也要查看毛病的根源。如果我们只改毛病,而不对其进行拔除,这些毛病是要死灰复燃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小罪,我们经常犯,又经常告解,反反复复,却一直好像没有改变。在省察此类罪过时,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的内心:“对于这个小罪,我是怎样犯的?我为什么会这么做?是什么促使我这么做?”这样不仅是查考自己的行为,还是查看行为的方式与动机。
深挖罪过背后的动机和特性
更进一步地,圣撒肋爵邀请我们要看到这些罪过背后隐藏的情绪。比如说,“我”为什么容易对人生气,容易失去忍耐呢?关于其中的理由也应当告明。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有某个人叫张三,“我”一直很讨厌他。忽然有一天,他和“我”开了个玩笑,对“我”说了一句俏皮话。“我”当时却并不以为他是在开玩笑,而想他必定是对“我”怀有恶意。于是我就怒从心起,脸上表现出了气愤、生气。然而呢,另外有一个叫李四的人,他与“我”关系很好,也向“我”开个玩笑,说了尖酸刻薄的话,但是“我”却以为他是出于善意,并不值得发怒。那反省到这些,在告解时“我”就要说:“我”对某人生了气,误解了他怀有恶意,其实他并没有半点恶意,只是因为我讨厌他,所以才从坏处想。甚至为了叫神父懂得更清楚,“我”还可以把当时发怒时使用的字句说出来。
总结
以上这些方法帮助我们能清楚明白地告罪,不但揭穿了自己的罪过,而且挖出了自己长期养成的性格上的习性,隐秘的情绪。这也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也使听告解的神父能更彻底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生命状态,对所犯的毛病,对症下药。这就像是我们在生病后去看医生一样。我们会为了表达清楚病情,多说一些,说清楚一些,有时会把生活习惯,喜欢吃什么,喝什么,都告诉医生。这样,不仅医生会更了解病症,能对症下药,也帮助我们易于在以后的生活中改正!